2023年12月2日晚,主题讲座“公共艺术的‘江南’实践”在esb世博网演讲厅举行。江南大学赵昆伦老师围绕江南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和培养工作展开深入的分享,艺术学院师生踊跃听讲、现场几乎座无虚席。
赵昆伦老师现任江南大学公共艺术与美术系主任,兼任中国工艺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理事及江苏省美协壁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曾获省级以上奖项20多个,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0多个,主持或参与百余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共艺术活动,拥有非常丰富的公共艺术实践经历。
讲座伊始,赵老师由文化脉络入手,以尼采、贡布里希等艺术家为例,指出公共艺术隶属于后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着重对材料本身的表达和现代艺术着重情感抒发不同,更注重创造公共性的价值。因此,公共艺术带有为大众服务性质的艺术,又具有社会属性。后工业时代,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可以说公共艺术的发展与第三产业密不可分。
当谈及公共艺术专业的发展时,赵老师认为有两个关键问题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是构建方法,其二是共生模式。通过分析世界各地公共艺术实践典范,赵老师向观众展现出公共艺术共生模式的面貌:当公共艺术与生活共生,它是舆论的、参与的,是可以自由交流和探讨的;当公共艺术与城市共生,人们应当在装置艺术的天地里,享受艺术,品味城市;当公共艺术与乡村共生,公共艺术应当在助力农村振兴上展示艺术家的时代担当;公共艺术与经济共生,文化应当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者;公共艺术还应该与民族自豪共生,艺术家应当注重地区的特色文化创意,激发原住民自豪感并且打造拥有艺术氛围的人文旅游向往之地。
江南大学公共艺术专业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专业注重整合创新,通过这个思路和相应的实践将公共艺术与更广阔的社会相联系,进一步拓展了公共艺术的专业范畴。赵老师说:公共艺术专业学子目前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本专业影响不断扩大、发展艺术的氛围浓郁,人们对公共艺术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公共艺术发展路径模糊,学子对专业的认知薄弱、实践不足、学理不清,对此我们也应该积极认识问题、做出适当调整。
讲座末尾,esb世博网马涛老师作出结语:公共艺术需要仰望星空,也应当低头思考,艺术应当如何与“人”相连结,是广大公共艺术从业者终生思考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在理想的光辉中闪烁,生命的价值在创造的生活中闪现。公共艺术专业的广大学子应当在仰望星空时脚踏实地,在脚踏实地时不忘仰望星空,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 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赵雨虹
图 2021级创产专业 杜国伟
初审 庄葳
二审 陈彦青
终审 韩然/林冬月